<track id="yoaap"></track>
<p id="yoaap"></p>

<pre id="yoaap"><label id="yoaap"><menu id="yoaap"></menu></label></pre>

<td id="yoaap"><noscript id="yoaap"><ol id="yoaap"></ol></noscript></td>
<p id="yoaap"></p>
<acronym id="yoaap"><label id="yoaap"></label></acronym>
<table id="yoaap"></table>
  • 潮宗街上的老長沙 瀟湘晨報

     

     

    瀟湘晨報-91091553273867468

     

    《繪長沙·潮宗街》里的九如里(左圖)、潮宗亭。百年前,九如里和連升街一連出現十來座公館。凡益工作室繪制 

     

     

    瀟湘晨報-76431553273867468

    瀟湘晨報-73641553273867484  

    這是九如里牌坊下右側墻角處立的私墻私腳碑刻。立一塊界碑在建筑的邊緣,用來劃清私人土地的 界限,顯示產權歸自己所有。

     

    瀟湘晨報-56671553273867484

     

    這扇“釘子門”是九如里公館留存不多的“原裝”門,“釘子門”叫包葉,最初是保護門板不被風吹雨打損壞,后來用作裝飾,常常用銅的、鐵的金屬片來做裝飾材料,后來金屬片脫落,釘子卻還留在門上。

     

    瀟湘晨報-32671553273867484

    在梓園巷里的民國旅社遺址,它里邊還保留著中式的戲臺。

     

      

    電視劇《都挺好》熱播,網友們關注得比較細,就連蘇家老宅賣了150萬,他們也紛紛留言說,這套房子為何這么貴?還有網友扒出了電視劇的取景地,原來蘇家老宅取景于蘇州同德里,是民國時期遺存的建筑群。我們可以驕傲地說,這種民國老宅長沙也有,在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里就能找到。

     

        “建筑是可以敘事的”,中國建筑師王澍如是說。潮宗街的老建筑,是老長沙人的日常生活集成。這條街上,住過官宦人家、名門望族,也住過商界巨子,還住過中外友人,當然也少不了三教九流和市井小民。這些老建筑里既有老長沙人對時尚和審美的理解,也有實用的生活智慧。西式的、中式的,老公館、舊民居,就連一道門,都有大學問。我們這一期潮宗街報道對潮宗街老建筑進行硬核技術解讀,借此探尋老長沙人的生活方式,找到建筑的地方意義。

     

        潮宗街很潮:老公館是“潮款”

     

        紅磚清水墻、釘子門、石庫門、坡屋頂……一百多年前,這些新潮的建筑元素都出現在潮宗街。那時,九如里和南面相交的連升街一連出現十來座公館,潮宗街成為長沙的建筑時尚風向標。這些公館在當時可跟沿海發達城市相媲美,是緊跟時代的“潮款”。

     

        “它們都是西式建筑。”湖南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柳肅說,這些公館均建于1916至1918年間。作為保守閉塞的內陸城市,長沙涌現這樣的建筑是風氣開放的最直接體現。這些公館建筑,過廳、天井、廂房、甬道、回廊、陽臺、歇亭、后花園等一應俱全。雖然它還保留了傳統的天井,但天井在整個房子的布局中更自由,不一定要安放在固定的位置。公館的大門不再是莊重嚴肅的中式風格,取而代之的是西洋古典拱券結構。公館內部,不管是壁柱柱頭、墻面線角、樓梯扶手,還是欄桿花樣等,都采用了西式做法。在公館樓上,還建有露天陽臺,可以眺望整條街的景觀。而且它的私密性很好,甚至還可以在上面邊喝咖啡邊談事。

     

        這些“潮”公館的出現要得益于1904年長沙開埠。洋行蜂擁而至,來自上海、蘇杭地區的商人也大量涌入長沙,他們建起了一棟棟“洋樓”。在他們的影響下,長沙城的民居逐步融入西方建筑元素。據1909年《長沙日報》載:長沙馬太生綢莊“今夏改造新式洋樓門面”,鈞和綢莊“仿造洋樓”,湘南京帽靴莊建“以合新式洋樓門面”……此外,雅禮中學、湘雅醫院在潮宗街建成,直接采用西式建筑,街上常有外國人進出。再加上活躍在潮宗街的政要和名人雅士,許多接受過外來文化,一時間,中西合璧的建筑、純西式建筑陸續在潮宗街建了起來。

     

        這些公館最初的住戶是民國時期的政要、商界巨子。九如里公館就曾住著民國時期省民政廳廳長曹伯聞、中央銀行長沙分行經理辛衡若、原“國大代表”萬衡等人。但如今,這些“潮”公館風采不再。九如里如今只剩下2號、4號、6號三棟公館,而連升街也只留下52號、54號、4號、33號、85號公館。目前,這些公館的建筑格局雖然保留了下來,但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些公館中有一處比較特別,它是中式建筑。”柳肅說,在梓園巷里的民國旅社遺址,它里邊還保留著中式的戲臺。這座戲臺用四根木柱支撐起歇山式臺頂,四角飛檐翹起,在西式公館的包圍中,更顯靈秀,它也是那時潮宗街中西文化交融的最好見證。

     

        潮宗街“不潮”:各種方式抵抗潮濕

     

        潮宗街留給大家的印象始終是濕漉漉的。除了名字里面有個“潮”,麻石路常常被湘江挑水腳夫打濕,同時因為臨近湘江,潮宗街的空氣也是潮濕的,遇到長沙多雨天,就更顯潮濕。事實上,潮宗街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潮濕。

     

        在潮宗街,房屋一般根據街巷的走向布局。潮宗街跟湘江垂直,沿線分布的房子大多都是坐南朝北。街巷的巧妙布局讓潮宗街的建筑處在一個包圍圈里,形成一個小的氣候空間。再通過街巷搭建的空間形成過堂風,從而可以調節濕度和溫度。“別看潮宗街都是密密麻麻的低矮建筑,這樣的空間形成,即便臨江,濕風也沒那么容易吹進去。”湖南文史館館員陳先樞解釋道。

     

        為了防潮,街區里在建筑設計上也想盡了各種辦法。它們常常通過天井、架空層、木地板等來克服潮濕。“普通民居里可能沒有這些元素,但是他們后來通過改造,有的也使用木地板來對抗潮濕。”陳先樞說。在潮宗街19號真耶穌教堂,建筑防潮就用到了架空層和木地板。這座建于1924年的老房子面積有一千平方米,它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主體兩坡屋頂搭配著青磚清水外墻,方形花崗石柱支撐起高大的廳堂,門窗是精致的半拱式樣。這么大體量的房屋如何防潮呢?它似乎有雙層防御。第一層就是用架空層來隔出空間,阻斷濕氣侵入建筑內部;在教堂內又設置木構樓梯,鋪設木地板,這樣教堂就如小堡壘般對抗著潮濕。

     

        利用架空層來防潮的還有九如里的公館。“靠‘九如里’牌坊那棟公館有地下室,就相當于架空層。”陳先樞說,地下室的功用雖然大部分用來儲物,但一定程度上,它也能隔絕從地面滲入房間的濕氣,保護樓上的生活空間不被潮濕打擾。

     

        除了防潮,潮宗街的建筑更要考慮采光和通風。舊時潮宗街是出潮宗門達湘江河運碼頭的必經之道,是米業、堆棧業集中之地。這些行業的入駐也導致這條街商鋪、居民大量聚集,建筑密密麻麻,光和風難以通過。于是人們想到了天井。在潮宗街的大部分房子里,天井必不可少。特別是楠木廳到連升街之間的建筑,還有貼著“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的建筑中,房屋結構大致是大門進去后依次是廳、天井和廂房。天井的位置介于廳和廂房之間,它不僅可以為這兩個空間通風、采光,還是一處內部裝飾,常常用來做成園林景觀。有的公館中,主人們會在天井旁布置假山或者水池,打造出別致的私藏景觀,“大點的民居或者公館還設有兩處天井,這樣更有利于通風、采光”。

        

        釘子門,坡屋頂,石碑刻……全是知識點

     

        在潮宗街穿梭,會有稀奇古怪的發現。在巷道里殘存的刻字老石碑,嵌滿釘子的大門,鱗次櫛比的屋頂,滿滿的知識點。

     

        從梓園巷拐進連升街,行至九如里牌坊,在牌坊右側的基腳處豎著一塊跟周邊環境格格不入的花崗巖石碑,上面刻著“本宅四圍私墻私腳并無寄縫”,讓人不解其意。字跡已經有些模糊,一看便知年代久遠。雖然稍顯突兀,其實它才是這里的“原住民”。“這是人們從前立的界碑,那時除了房子屬于主人外,土地也是私有的,立一塊界碑在建筑的邊緣,用來劃清私人土地的界限,顯示產權歸自己所有。”柳肅解釋。其實,行走在潮宗街的里弄巷道,這樣的石碑還不止一處。在真耶穌教堂半拱形的窗戶下,也有“耶穌教會私墻私腳”的碑刻鑲嵌在墻壁上。梓園6號那處民國旅社遺址,半拱形石庫大門右側也有一塊40厘米高的小石碑,上刻“樹德堂”。但是“樹德堂”右邊的字跡多半被掩埋,大概也是主人劃定勢力范圍留下的。

     

        除了界碑,穿過九如里牌坊,沿著4米多高的紅墻往前,高墻上開有幾扇豎長木窗,再走幾步還能看到石庫門上鑲滿釘子。門板為兩扇,極為厚實,它有兩層,底層是有些發黑的厚重木材,上面覆蓋著鋪排成輻射狀圖案的竹片,它們被一個個釘子整齊地固定在門板上。這扇“釘子門”是九如里公館留存不多的“原裝”門板。這不禁讓人納悶,公館的大門為何滿是釘子呢?原來,這扇門曾經被銅皮、鐵皮所包裹,后來金屬片脫落,釘子卻還留在門上。這種“釘子門”叫包葉,它最初是保護門板不被風吹雨打損壞,后來用作裝飾,常常用銅、鐵金屬片來做裝飾材料。包葉頭有講究,常用如意形狀,表面沖壓出萬字不到頭的花紋,寓含“萬事如意”。雖然在九如里公館的大門上已經看不到那些鐵皮銅皮,但包葉的細致功夫還留存在門板上。這樣的門一般只有大戶人家才有,因為制造麻煩昂貴,它被金屬包裹后,門就增加了防御功能。在九如里公館的外墻上,若仔細觀瞧,還有一些彈痕,而這扇“釘子門”能在槍林彈雨中留存下來,實屬不易。

     

        在潮宗街,最美麗的地方在屋頂。作為建筑第五立面的坡屋頂在潮宗街運用得恰到好處。從高處俯瞰,房屋大多采用了雙坡屋頂和四坡屋頂,平面跟平面之間通過平直線條連接,線條和線條在屋頂交會或平行,構建出豐富而美麗的幾何圖案。如今許多樓房的樓頂常常被機房設備、水箱還有各種雜物、建筑施工遺留物占據,這條老街的屋頂是充滿藝術感的。“潮宗街很多建筑都是坡屋頂,連西式公館也是坡屋頂。”柳肅介紹。坡屋頂的好處并不止于美觀,在多雨的長沙,它最大的優點就是利于排水。碰上雨天,雨水沿著坡屋頂屋面經屋檐泄下,可以減少雨水滲透入屋的尷尬。另外,作為“四大火爐”城市之一的長沙,這樣的坡屋頂運用還能隔熱,到冬季時,它還可以有效地保溫。

        

        磚上寫著“咸豐三年”也不見得是清代建筑

     

        潮宗街的建筑是混搭的。民國時期的老公館、教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民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筒子樓等,它們都成了潮宗街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行走在迷宮般的街巷里,要區分出這些建筑來,一定要學會“察顏觀色”。

     

        前不久,正在改造的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里,有人發現了印有“咸豐三年”“咸豐六年”的青磚,以為那就是清代建筑。其實不然,“那只是幾塊磚,頂多算是清代建筑的留存痕跡”。陳先樞說,現在潮宗街最老的完整建筑是民國時期的,我們偶然看到的那些清代磚瓦,大部分來自1917年至1924年間長沙拆城墻的磚瓦。那時,一部分磚瓦被市民哄搶拿走,一部分被市民買下來建造或修繕房屋。“如果硬要在潮宗街找到清代建筑痕跡,那只有國相廟遺跡和瞿鴻禨故居了。”國相廟遺跡位于如今的群勝里12號,它坐落在連升街和梓園巷之間的一個小院落里。這里早已改造成民居,只有那曲線形木制大屋檐還有著當時的氣派,慶幸的是房屋的坡屋頂、小青瓦、青磚外墻、封火墻還保留著當時的原貌。另一處清代建筑留痕是在潮宗街和壽星街交會處的瞿鴻禨故居,如今只剩下一堵青磚墻壁。

     

        在潮宗街的這些建筑之間游走,除了對青磚青瓦的迷惑,紅磚壘砌的建筑也時常讓人困惑。和連升街相交的九如里公館是紅色的,在永清巷和水道巷之間的上世紀七八十年的筒子樓也是紅色的。除了建筑風格,兩處建筑的紅磚材質也是有區別的。九如里公館的外墻和內里幾乎都是紅磚壘砌而成,紅磚經過歲月沖刷后已經呈現出紅褐色,愈發好看。它使用的是機制紅磚,在那時,這樣的紅磚非常昂貴稀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筒子樓也是紅磚所建,但因為紅磚普及,這里用的紅磚材質明顯要比公館的次一些。如今看來,九如里的紅磚也更經久耐看。

     

        舊時的潮宗街作為長沙城北經濟中心,麻石路兩旁店鋪林立?;◢弾r石的門楣、鏤花的木窗欞、逼仄的陽臺,還有一扇扇朱漆斑駁的木門成為當街風景??扇缃?,在麻石路兩旁再見到朱漆木門的店鋪時,那不一定就是老店鋪。“以前潮宗街的鋪子可不是用顏色來辨認的,它有自己的結構和規制。”陳先樞說,店鋪一般是兩層樓,前店后坊,樓上住人。當街的店鋪鋪房全部裸露,入夜時用木板嵌合封閉,它往往選擇交通方便或人煙稠密的處所,在街道拐角處的居多。而另一種店鋪為公館型,有著磚石墻壁,黑漆木制大門。它的設置頗為講究,進大門正中有香案財神,條屏書畫,廳的上方擺放茶幾和靠椅,正廳一側為鋪房。規模大點的正中間還有花廳,設有水池假山、盆景花卉廳。

        參考資料:陳先樞《潮宗街歷史文化街區的歷史文化》《長沙老城區的街巷格局和結構》《湖南老街》,王其鈞《古建筑日讀》,韋斐《中國建筑的坡屋頂形式和其在建筑創作中的應用》

     

    瀟湘晨報網:http://epaper.xxcb.cn/xxcba/html/2019-03/23/content_2985578.htm

     

     

    2019年3月24日 15:46
    ?瀏覽量:0
    ?收藏
    凡益首頁    媒體報道    潮宗街上的老長沙 瀟湘晨報
    亚洲国产区中文在线观看
    <track id="yoaap"></track>
    <p id="yoaap"></p>

    <pre id="yoaap"><label id="yoaap"><menu id="yoaap"></menu></label></pre>

    <td id="yoaap"><noscript id="yoaap"><ol id="yoaap"></ol></noscript></td>
    <p id="yoaap"></p>
    <acronym id="yoaap"><label id="yoaap"></label></acronym>
    <table id="yoaap"></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