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凡益會客廳第八期:圍墻之惑——城市空間的公共性
“一座城市不僅是建筑和街道的結合,它有一種靈魂和氛圍,即所有鋼筋水泥都應為之服務的社會特征”。城市的靈魂藴藏于城市的發展與變遷當中,每一段城市的發展都塑造了這座城市。我們塑造了城市,城市又在塑造我們。我們將城市塑造成鋼筋鐵骨,城市還給我們堅固冷漠。在高樓林立、街市繁榮的背后,城市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讓人困惑。正如我們將城市的脈搏梳理得縱橫交錯,城市還給我們一次次交通堵塞。然而,在城市發展這個問題上,我們面臨著很多的疑惑與困惑。本次論壇邀請四名建筑師與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城市發展之“惑”。
論壇現場
本次論壇在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中南藝術講堂”舉辦,由主持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副院長李博。首先,主持人向到場的來賓致辭并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講嘉賓和特邀嘉賓,本次會客廳的主講嘉賓分別是長沙理工大學土木與建筑學院建筑副院長嚴鈞,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陳翚,北京維拓時代建筑設計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總經理胡鵬飛、哈佛大學建筑學院碩士孔維懋。本次論壇特別邀請到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米蓋爾·馬?。∕iquel Marti)與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教授鐘虹濱。
主持人 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副院長 李博
特邀嘉賓 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理工大學建筑學院
米蓋爾·馬?。∕iquel Marti)教授
與中南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鐘虹濱教授
嚴鈞:“為什么我們的城市會有墻?”
長沙理工大學土木與建筑學院建筑副院長嚴鈞
首先,為什么我們的城市外面會有墻?原因是古城從聚落到城市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曾經為了抵御鳥獸蟲蛇的聚落的墻,慢慢隨著聚落擴張成城市,而演變成了城市的墻。同時由于軍事因素的影響,又促使城墻的防御功能不斷強化,如中國長城、明代衛所的城墻、遼寧興城、平遙等地的古城墻都是受軍事影響而發展的產物。
此外,軍事因素也是中國城市發展、生產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而演變成有城市的地方就有軍事化的城墻。其次,為什么我們的城市里面會有墻?根據文獻記載:“內為之城,外為之廓” 、“筑城以衛君,造廓以守民”。這說明了城里面有墻,是因為中國古代統治階級,為了保護自己統治地位而修建的內墻也就是城,反映了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以及更尖銳的民族矛盾,比如滿城和漢城。
再次,為什么我們的城市小區會有墻?主要源于隋唐時期里坊制的確立,里坊大致可以理解為我們今天的小區,古語云“坊有墉(圍墻),墉有門,捕亡奸偽,無所容足”。所以里坊制是為了建立和強化專制社會的統治秩序。所以,我們今天的小區就有了墻。
總體來說,從城市墻的演變發展軌跡可以看出,古代中國的城市發展規律是一種復雜適應系統,軍事、政治因素是城市產生、發展的主要原因,但后期城市功能趨于多元化,經濟因素越來越重要,直到再次受到政治因素影響。
例如:從西周王城建立以井田為原型的城市規劃到隋唐時期長安里坊制,里坊制總體嚴整布局,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再到宋朝經濟發展街坊制建立,突破里坊制的禁錮,拆除了里坊的圍墻,按街巷、分地段組織居住,并沿街開設店鋪,后面建造院落式的住宅,最后到元朝、清朝封建等級制度的更加嚴格,使城市布局應用了強烈的中軸線手法,重點突出,造成宏偉壯麗景象,從而形成了我們今天的城市規劃格局。就今天而言。但城市發展的總體態勢是依舊是一個從封閉型向開放型這樣一個演變趨勢。
陳翚:“城中心的邊與界?”
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陳翚
以2014年湖南大學建筑學院三年級的建筑設計課程“白果園敘事”為實例來講解,“城中心的邊與界”這個主題。白果園-化龍池街區是長沙目前僅存的為數不多的較為完整的城市歷史地段之一。白果園地區舊時被稱作長沙梨園,曾是長沙本地戲園文化發展最為繁榮的地方。她曾經的一條邊界——織機街,就是現在人民西路所在的位置。
人民西路的兩側現在已經高樓林立,與來來往往的人流共同將白果園圍和在繁榮的商業氛圍中。時過境遷,當年最富盛名的黃金大戲臺已經被足療場所取代,戲園文化在今天已經不負蹤影。戲園曾是長沙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場所,它承擔著多種復合的人際交往功能。在類似的聚集場所,人們可以無拘無束并不受身份階級的限制,聽戲談天品茶,享受愜意的生活。
而對于白果園,第一組的調研以此為切入點,試圖在設計的過程中通過新建建筑或者舊屋改造的形式,納入包容的功能,恢復并延續曾經的戲園所能提供給長沙人的寬容和包納。我們并沒有按照常規給出具體的任務書,要求同學們在充分了解長沙市歷史街區的歷史和現狀的基礎上,從建筑與城市空間的角度給出一個延續歷史文脈,激活老區生命力的解決方案。
學生們被分成幾個組,帶著各組感興趣的問題,用各種方式對該地區進行了深度的踏訪和研究,發現潛在的問題并找出解決的辦法。為了增強理解和記憶,在調研報告初步形成的時候,每組學生還被要求根據分析結果創作空間劇本,模擬一個或幾個在基地被改造前后可能發生的故事,并將之拍成微電影。
我們希望學生通過此次深入的研究,以小規模的設計介入,通過植入局部的、富于創造力的城市空間或建筑物(功能自擬)來活化街區,使該地區的發展獲得政府、財團、媒體以及公眾的關注,來幫助本地居民尋求新的就業機會,使歷史地段在傳承原有的空間肌理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下,確定某種可能性,獲得新的功能,融入新城市的發展之中。
胡鵬飛:“圍墻out了”
北京維拓時代建筑設計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分公司總經理胡鵬飛
回顧過去,新中國時期,城市建設全面學習蘇聯式的“大馬路+封閉小區”的模式,強調“職住平衡”,大量的新建居民小區作為工廠或機關單位的配套而被營建,形成了全國絕大多數的城市風貌。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的城市建設開始遵從《雅典憲章》的原則指示,將城市進行區隔化管理,把城市整體分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活動區域。改革開放之后,利用一條條的馬路劃分區域,利用一道道的圍墻孤立每一個建筑物。繼四合院和宮城之后,新型商品房的出現,小區的樓群和圍墻形成了新的大院類型。
封閉式社區現狀與問題來分析有以下幾點:1、隨著大宗用地開發越來越普遍,寬馬路、大廣場、超大封閉社區形成,迫使人們更多地選擇開車出門,也更容易擁堵。2、封閉式住宅社區一定程度上使得商業設住宅隔離,便利需要更大的占地面積。3、攤大餅式的城市擴張,不但造成城市宜居性不高、社區活力缺乏,也造成千城一面。
4、封閉式小區里,圍墻帶來的冷漠,無法讓社區充滿活力與生氣。5、小區內的公共設施及資源無法共享,將城市分割為一個個封閉的小單元,無法有機連通。6、封閉小區阻礙了公共視野,使得原本的城市風景線被隔離在圍墻內,降低城市整體形象。7、封閉社區提升了購房成本,小區劃內的道路、綠地等均包含在業主購房成本內。
總體來說開放式社區,優勢是1、緩解城市擁堵。2、提供公共空間。3、便捷城市活動。所以“拆”圍墻,開放性社區不是簡單的“拆墻運動”,更不是全國所有城市都要拆圍墻。是打開大院和封閉小區,它們大都占據城市中心的公共地帶,造成城市道路梗阻、斷頭路和丁字路。應該要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建設快速路、主次干路和支路級配合理的道路網系統。
孔維懋:“公共空間連續性探討”
哈佛大學建筑學院碩士孔維懋
首先,從西方的案例來分析城市公共空間與其連續性探討“歷史的墻”: 1602 年,阿姆斯特丹進入了航海時代與世界貿易時期,從一開始封閉式的城市,隨時經濟的發展一部分城墻被拆除了,但是依然保留了一些公共空間,直到十八世紀阿姆斯特丹已經形成了完全開放式的城市格局,墻徹底被拆除。工業化以來美國的城市規劃是沒有公共空間的,被修建的廠房以及基礎設施占據了空間,交通依然比較擁堵,直到60年代后期美國的城市規劃往郊區化發展,完全依賴以車行來代替步行的城市規劃。
CIAM 1928 年成立的現代建筑協會,由柯布西耶組織多位歐洲著名的建筑師探討建筑形態,并提出了“光輝城市”概念的雛形。第一次明確了功能城市要素,討論了自由經濟背景下底薪人群的居住最小空間問題,將最小居住單元作為城市主要研究方法,同時指出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 , 工作,休閑,交通。但是,這一提議受經濟、財政影響并沒有在歐洲實現,二戰后歐洲國家城市重建問題遇到很多瓶頸,如財政的巨大負擔,同時很多建筑師認為社會屬性層面的價值才是研究城市的核心思想。
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城市存在的更多的是公共空間和基礎設施的問題:密度與房屋問題;城市建筑形態單一;城市交通問題;城市環境問題;去中心化。與之應運而生的,是幾個建筑學派對于美國城市問題的不同的解決方法:景觀都市主義源于一個生物學家Patrick Geddes(1854-1932),他是公認的景觀教育界的鼻祖。Charles是景觀都市主義的當家掌門人,哈佛大學景觀系教授。其理論建立的過程中,他總結了拉維萊特公園的案例,并指出景觀都市主義的興起源于這樣一種概念,這種概念拋棄了跟自然有關的風景園林,從而轉向了結構性的和功能性的公共空間再造。在他的眼中,水平線條的植栽、活動實際上是一種功能的并置,這種水平線條的功能并置本質上與瘋狂的紐約中摩天大廈剖面不同樓層之間的活動組織是內在相聯系的。
以GSD Studio為例,它的目標是探究空間延續性,我們選擇紐約的一塊地,做了集水池創造以水為核心的公共空間,每一個block都是完全開放的,block里的公共空間均達到一定比例,同時對濱江空間進行研究,水體經過淡化、凈化、處理引入block。Block的形態、密度、居住環境性質通過類型學進行研究,雖然每一個街區公共、商住、居住屬性不同,開放性不一樣,敞口大小不同,但是通過建筑、建筑界面、交通方式、以及每一個block都做一些小景觀來打開、提高block的延續性。
在四位嘉賓主題演講結束之后,論壇進入下半場現場交流討論環節?,F場觀眾圍繞本期主題以及四位嘉賓的主題演講行了提問,針對大家的提問,四位嘉賓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細致詳實的解答。
1. 觀眾:我想問胡總關于公共空間的問題,首先我想問的第一個問題,我買的房子,即使是在小區內,但是一草一木都是我已經付費了的,為什么我要把付費了的資源跟別人進行共享呢?第二個問題是,中央會不會對土地制度等政策做出改變?政府的管理會不會滲透到這一方面呢?
胡鵬飛答:第一個問題,是關于物權法的,事實是會進行補償。第二個土地制度,我們研究很多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土地制度關系到政策是否穩定,是不會隨意更改的。第三個問題是政府監管,安全問題這個肯定是會加強的。只有打開門,事情才好辦,不開門就沒有意義。
△現場觀眾提問
2. 觀眾:孔老師,我想問您對于長沙的社區的開發尺度,有什么建議?請您結合美國的規劃來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孔維懋答:美國的規劃跟中國的規劃完全是兩個系統,從規劃層面來借鑒美國的規劃模式意義不是特別大,還是中央頒布的意見更加具有指導作用。首先美國沒有小區,全是大的社區形成了小鎮,每個小鎮的房子全部是臨街而建,開放公共空間,并依靠收取地產稅來保證公共空間福利,且沒有物產公司,中國在開發商完成后是要交物產公司管理,這個公共空間就很難完全開放。假如我們開始收地產稅,并逐漸減少物產公司的權利,以一個街區來規劃,這樣的公共空間就是服務于城市的公共空間,不是服務于小區的公共空間,這樣才可能達到高度開放的公共空間。
△主講嘉賓回答觀眾提問
活動尾聲, “凡益工作室”向四位主講嘉賓以及特邀嘉賓贈與“凡益會客廳”紀念框以及凡益工作室紀念品,并現場嘉賓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