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凡益會客廳第十二期:河流生態視域下的城市規劃
論壇背景
本次論壇活動在長沙圖書館318多媒體會議室舉辦,活動于7月16日上午十點開始。本次論壇由凡益工作室策劃總監秦澤華主持。首先,主持人向到場來賓介紹了本次活動的主講嘉賓和特邀嘉賓,本次會客廳的對談嘉賓分別是湖南大學建筑學院柳肅教授,中科院洞庭湖濕地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副站長張琛博士, 湖南大學城鄉規劃系助理教授丁國勝博士,荷蘭埃因霍溫理工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系彭友博士,環境公益影像攝影師劉科,隨后論壇進入嘉賓主題演講環節。
主持人 秦澤華
柳肅:“河流生態與古鎮古村的保護關系”
柳肅 教授
柳肅教授首先表示“文保(文化遺產保護)”與“環保(環境保護)”是他同等關注的領域,非常高興來進行有關河流生態與歷史城鎮村落保護問題的演講,然后從三個方面來討論這個議題。
首先,柳教授講述了中國古代與我們中國古人的生態觀。從一種更加廣泛的角度上來看今天我們城市的問題。實際上,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所有的哲學門派都是一種觀點,都是人不要跟自然作對,人要順應自然,中國古代關于人定勝天這樣一種哲學觀是極少極少,鳳毛麟角的。柳教授認為中國的都江堰,是中國古人改造自然,順著自然規律的情況下一定地去修改自然,取得的一個非常成功的例子。但讓人痛心疾首的是,都江堰,因為在它的上游建了紫坪鋪大壩,這個活了兩千多年活到今天的最偉大的水利工程“死掉了”。柳教授談的第二個方面就是高大的河堤嚴重地破壞歷史城鎮村落具有地域的特色的文化景觀。比方說,今天往湘西、往貴州、往廣西以及云南那邊去,也就是中國生態自然比較好的地方。那些地方的城鎮村落大量的都是沿河的吊腳樓,只要高大的堤壩一建,那沿河的吊腳樓就全都沒有了,就永遠也看不到了。到今天我們很多的歷史城鎮就已經被這種情況給破壞掉了。今天我們的城市,把大壩、大堤一建,是我們自己把自然給破壞了,然后河流不斷地漲水,不斷有洪水,我們又沒辦法了,就又建堤。這一建,自然的風貌沒有了,人文的歷史的風貌沒有了。我們今天就只能過這樣的生活,就只能夠被關在這樣的城市里面過這樣的日子。柳教授表示有時候就感覺到很無奈。
第三點,柳教授覺得沙灘卵石或者草灘濕地延伸至水中的自然的景觀是一種不可替代的,可遇不可求的自然的景觀,是一種美景。而這種美景很容易被我們的水泥大壩破壞。貴州天村這樣的自然多好,濕地草灘或者是沙灘卵石自然延伸到河流中間去。很可惜,這樣的地方是被我們人很少去的地方才會保留著,只要我們人到了的地方往往就被破壞了。
最后,針對如何保護自然的同時保護自然和城鎮村落的景觀風貌這個問題上,柳教授指出了四種方法。第一個方法就是疏浚河流,而不是隨便就去堵。第二,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我們過去這么多年來沒有注意保護好森林,但其實森林是涵養水土,消減自然災害的一個最重要的手段,有森林就沒有干旱沒有洪水。第三,開挖防洪溝。第四,在沒有危險的地方讓它淹,這也是一種方法。
張?。?/strong>“城市濕地保育”
張琛 博士
張博士首先以一個問題作為演講的開場白,他指出現在城市濕地,尤其是目前興挖水塘興建的大型濕地,存在一些特殊的問題。這一問題即濕地結構不夠完整,實際上不適宜生物的棲息繁衍。而像一個完整結構的濕地包括草灘、淺水區、植被區等這種完整的生態環境,里面有魚、蟲、鳥等動物生活在里頭,它們能找到食物和棲息地,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濕地。這種結構的城市濕地,可能帶給我們的就是完全不同感受,當然這是從我們做濕地研究的角度講可能更多的是關注這些。但從城市建設的角度講,我們現在主要是怎樣讓建設方認識到作為城市濕地能夠為我們的城市帶來哪些重要的作用,而不僅僅指的是人類的一個生活環境或者。那么,從濕地的角度來說實際上它主要的生態功能大家都知道,包括鳥、水、草和周邊土壤之間的關系,包括城市濕地現在更重要的就是我們已經深刻感受到我們當暴雨來臨的季節城市看海的感覺是很不好受的。而這種城市濕地可能在某些方面作為第二個集水的區域也是起到巨大的作用。另外就是一些休閑濕地的建構,但現在的問題張博士拿松雅湖的建設過程來給大家做個案例。在一五年年初到年底和今年一月份張博士做了調查,周圍的植被和當地的鳥類調查。
這個調查結果是讓張博士感覺到非??膳碌囊粋€趨勢。在松雅湖開始的地方看到過去這個區域是一個非常多的水藻聚集區,水質非常清澈,然后到今年一月份去做了次調查,整個開發過程令人感到擔憂,大型的挖掘機把水藻全部除光,然后南部和中部濱岸全部改造,整個濱岸的植物種群基本都被毀掉了,水藻只剩下一些小藻類,今年夏季也看了白鷺也很少了,本來想把南部岸區做成一個真正長沙市唯一一個冬候鳥棲息地,現在暫時都沒有了,只有全部是人工做的一個非常漂亮的草坪以及一些外來樹種,甚至看到前面還有挖掘機在隨意的挖。
所以從張博士做的濕地研究感覺到我們做濕地不能太多用人工方法干預,要更多的去考慮生物家園的營造,先給它們一個棲息地,然后休閑的地方再建設,另外整個城市濕地實際上還起到個重要的作用就是很多城市濕地都是周邊地區經過污水處理廠的水或者是有些地方沒有經過污水處理廠的污水都能在濕地里得到凈化,那么這個過程需要我們未來在城市建造的過程中要更多的關注。所以張博士的感受是,如果作為城市濕地的話我們在未來真正把城市濕地做成一個非常完善的程度,在設計和建設的過程當中可能更多的我們要關注需求是什么呢,研究方針怎么制定,比如說我們這次國家國建住宅部城市濕地建設規劃的稿子,這種稿子給我的感覺沒有多大參考意義,它所規定的就是按照城市規劃建設的方案去做,沒有考慮任何生物學的要素。
丁國勝:“為公共健康而規劃:是時候行動了”
丁國勝 博士
丁博士探討的話題是城鄉規劃和公共健康的關系,包括它們的歷史淵源以及當前我們所關注的議題。我們早期關注城鄉規劃,是物質環境干預的工具,直到今天,城鄉規劃的本科教育都是教導學生如何做物質空間的規劃,我們現在對城鄉規劃又有更多的認識,比如說公共政策,我們認為它是資本積累的推動者。大家對城鄉規劃的認識越來越多元,到底城鄉規劃應該做些什么呢?第二個我要講一下公共健康的問題,我們看到這個詞的時候,可能會想到沒有疾病、預防傳染病,我們也會想到細菌和病毒,我們也會探討當前的人類的基因工程和精準醫療的這些理念,這兩者之間有沒有什么關系呢。
1909年英國出臺住房與城鎮規劃等法律,標志著現代城市規劃的確立。與此同時,在那個時期,城市規劃整個學科都在發展,我們可以看到現代城市規劃的誕生和學科的誕生都和公共健康有十分重要的關系。我認為,現代城市規劃誕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要應對公共健康的挑戰。巴黎的豪斯曼改建,對底下水系統和城市供水系統進行改建。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通過寬闊的街道和城市結構的延伸,城市衛生的條件,通風條件和日照條件都能得到改善。從早期的規劃實踐可以看出人們對于公共健康的關注,像田園城市,吸收城市和鄉村的優點,來提升人們生活的環境,改善公共健康狀況。
以前我們認為健康應該交給醫生,交給公共健康學家,我們希望現代醫療能改善健康情況。但是現在,大家對健康這個詞的理解,對健康的決定因素的理解都有了很大的變化。1848年,世界衛生組織就認為健康不僅僅是醫療上的沒有疾病,而認為是生理的、心理的健康等等更多的維度,包括經濟、社會、環境等維度。城鄉規劃通過改變建成環境最終影響人群健康。我們的土地政策,住房和就業的規劃,城市建筑的密度,住房開放空間都可能對人群健康產生影響。我們通過制定和管理促進人群健康的城市規劃,促進公共健康。
最后丁博士談到了城鄉規劃關注公共健康的幾個可能的議題,第一個就是生態環境的問題,我們要修復生態環境,構建韌性城鄉。第二個問題就是促進身體活動,關注促進身體活動的場所,建造可步行的城市。第三個是食物規劃和食品安全,從城鄉規劃的角度來看,需要重新思考一下城鄉的食品供應和消費系統到底是怎么運作的,它所對應的空間關系是怎樣的。第四個問題,要關注鄰里和社區規劃的問題,如果我們生活在壓抑的環境中,微笑次數越來越少的話,還怎么能健康呢?
彭友:“公共空間舒適度評估:擴展模型”
彭友 博士
彭博士首先介紹了他研究的出發點,城市作為我們的一個生存的場所,公共空間可以為我們提供交通、休閑、商業等等這些功能,它提供了一個室外與室內空間相對應的一個選擇。生態規劃已經是一個研究比較細致的一個領域了,從戰后開始到現在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發展,規劃的主體也成為了我們人的活動,而不是說僅僅是物理范疇下的生態環境或者建成環境。所以現在我們就要把這個模型向前推動,希望能夠形成一種動態的與環境之間產生一種適應性來評估人的舒適度的一種新的模型。
第二部分彭博士就講述一下研究方法,首先我們做了一個實驗性過程,在室外環境它是多種因素交換的一個結果,所以必須要考量到因素之間的差異度。那么就是說其他的因素在這個狀態之下只是跟寒冷的溫度之間的一個交互作用,沒有跟炎熱溫度產生一個交互作用,也就是說沒有形成一種正交,那我們做了這個實驗設計之后就把我們做考量的這八種因素做了正交,但是八種因素做了正交每種因素有兩個維度的話那需要一個很大的實驗量,那么我們在地點上的選擇就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們進一步做了一個篩選并完成組合,綜合來講我們就完成了一個針對這個區域的量化模型。
第三部分彭博士分析了研究結果,首先就是一個比較簡單描述性的東西在廣場活動中的人群主要集中在16—35歲年齡區間,其中男性稍微多一點,大概是六比四的一個比例,大部分人對我們反饋他們的身體狀況是比較好的,有大概百分之八的人反應出他們有一些小咳嗽感冒等問題,健康狀況基本還是比較好的。因為我們希望提高人在室外活動所占時間的比例,因為這樣的話有助于整個人的健康包括人的舒適的感受,以及協調人的城市活動時間的分配,總體來說這個方向就是希望增加城市的活躍度或者說城市的居住性。
最后一部分彭博士指出,總的來說人對于城市的公共環境理解或者評估它是一個綜合的課題,它所涉及到的因素不僅僅是從整個城市的物理影響,包括它對微氣候做造成的干預,還包括我們人是如何去使用這個公共空間的,我們人在使用這個公共空間的時候是存在一種怎樣的心態,或者說我們有一個怎樣的情緒,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在這一塊談到的比較數學比較定量的這種模型,因為在生態規劃我們實際上一直處于定性的研究類型,定量的分析相對來說是比較薄弱的,主要用的是描述性的聚類分析的一種方式,沒有綜合考慮這種多因素影響的理論模型建立。另外生態規劃不僅僅使用生態學方面的原理,同時也要考察到生態經濟學方面的指標,彭博士所做的研究其實是結合很多建造經濟學的指標,把這些東西結合到生態規劃里面。
劉科:“城市水環境,公眾如何參與規劃”
劉科 環境公益影像攝影師
攝影師劉科認為你城市規劃需要我們每個人都參與進來,而不是只由相關部門去解決,民間參與的方式從他的工作實踐經驗來說總結了大概六條。
第一個就是監督,為什么監督也是參與城市水環境的溝通規劃。在去年三月份的時候,在湘江大壩蓄水之前,由于城市管網污水的改造,天心區和雨花區有18天的污水需要排到湘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了很多問題,比如他們沒有投放絮凝劑、沒有告知公眾、垃圾沒有收集起來等。通過我們的監督這件事情在當時社會造成了非常大的反響。
第二個是行動,大家都知道湘江布局是由株洲環境樞紐和長沙環境樞紐把這條河截成了三段,就像柳教授之前說的一串串的湖現在叫長沙庫區,建壩以后會導致水位直線上升34.67M,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呢?就是目前的高排口全部要淹沒在下面。所以決定從2014年起,湘江的長沙庫區一百零一個排污口如果沒有完成潔污,大壩務必不能蓄水。這個劉科覺得也是公眾參與規劃的很有力量的一種方式。
第三種方式就是“看上去很專業”,我們在調研會拍攝大量的素材、做GPS定位,我們會分析這次匯報的原因。令我們自豪的是很多時候國家環保部做匯報的時候是拿著我們的素材,那么我們覺得這也是一種參與。這種能夠給國家、政府以及當地的受害群眾提供非常大的支持。
第四個叫做公眾動員,這是綠色瀟湘一項非?;A的工作,但也是非常有效的工作。這個工作公眾如何來參與,國家做了一個非常好的東西叫做“城市水環境公眾參與”的一個微信公眾號。在這個微信號出來以后,綠色瀟湘動員了湖南所有的守望者,我們把所有的湖南的一百二十九條黑色水體用個人承包的方式,讓大家去監督我們用兩個禮拜的時間完成了這些黑色水體的考察過程,然后告訴國家相關部門,目前湖南省的黑色水體監督工作僅次于北京,政府部門也感到很驚訝,因為政府部門其實是找不到黑色水體的,而群眾比他們做得更好。
第五點是善用征求意見,大家都知道現在我們國內環境問題的政策出臺之前都要進行公示,原來大家可能知道有這么一回事,但其實大家都沒有參與,沒有仔細地去推敲這些政策不足的地方。其實綠色瀟湘專門有人來做這些政策的研究,在二零一五年政策倡導的建議整理起了二十二條,湖南省環保廳他們非常認同綠色瀟湘這種方式,從民間的視角來解讀這種政策以及從民間的方式去參與。
第六點就是綠色瀟湘努力影響制定規劃的人,要影響到整個制定規劃的人,不管是至上而下也好還是自下而上也好,其實都是需要這個機構要認認真真去對待每一件事情。政府對于我們做的東西有了足夠的尊重,從公眾參與的角度解讀城市水環境的規劃,將來就是民間的環保機構參與的方式。
論壇下半場 現場交流討論
在嘉賓主題演講結束之后,論壇進入下半場現場交流討論環節?,F場觀眾圍繞本期主題以及嘉賓的主題演講行了提問,針對大家的提問,幾位嘉賓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細致詳實的解答。
△現場觀眾提問
△主講嘉賓回答現場觀眾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