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益順捌玖的新顏舊情 | Andy&柳肅
這三棟房子我們大概是1937年到1947年中間建成的,是長沙市不可移動文物,第一次來長沙是因為他們就這個世伯的要求,然后就發現其實長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地方,后來陸陸續續再多接觸了幾次,就覺得我應該要在長沙做這件事。
臺灣所有你可以看得到能夠被保留下來的東西基本上都是日本留下來的,我們長沙的民居,尤其是民國時期的民居很特別,它大部分的這些東西資源很集中,是掌握在這個政府的手上,所以只要是能夠被說服,就是我們對公單位是能夠看到努力并說服,那么它其實整體做規劃會更棒。
其實當初要怎么叫這三棟樓,怎么取這個名字花了很長的時間在做思考,甚至是他都已經快修完了,我們都還沒有特別定調,最后會決定還是叫馬益順,是因為其實就回到我們當初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的本質上,我們如果另外給了這個地方一個名字,就是它對于我們想要說明這個整個街區的概念就會被極度弱化,那如果是這樣話,以這三棟樓為起頭的點是不是就應該要叫這條巷子的名字,所以馬益順不是一個人,馬益順是這條巷子,這條巷叫馬益順巷。
然后梁老師跟陳老師都跟我們說過,說以前南門口的城外這一大區域之前是有一個典故,就這外面這個地方是養馬的,然后城外面養馬,人住城內,然后這塊這是因為地勢也比較高,然后這個水陸什么都非常好,然后所以所以馬養的超好,所以有其中一個這樣子典故的說法,捌玖就是89號沒有別的,就是這個的路牌的號碼就門牌號。他是以一個起點,但這一整個區塊就可以做起來,因為很有趣。
其實我覺得再給這個街區大概一年半的時間,它應該就會變得比你現在看到更好。我覺得留在長沙的原因是這里是有趣的地方,因為長沙的變動不是倍速增長,是裂變,它是裂變的概念,就從我開始決定住在這里,一路到現在這段其實時間并沒有太長,但它其實整個這種裂變的這種動能其實是很明顯,而且不但明顯之外,其實也非常的就令人欣喜,應該這樣講,就覺得我當初沒看錯這個城市是這樣子。
柳肅老師在建筑修復過程中其實是給了巨大的協助,是因為其實我們沒有參照物。這是一個,那么陳先樞老師跟梁小進老師其實給了我們很多的背景,就是那一段時期的背景,那個時候長沙的生活方式跟文化,因為它其實會直接對應到你現在看到的軟調性的氛圍,然后那我們長沙那個時候在干嘛,這大概會是什么概念?
這其實就像就像那時候一樣沒有參照物,所以我們不曉得,所以只能夠大量的經過閱讀跟詢問,然后請兩位老師給我們多說說那個時候他們研究的一些故事也好,然后問他們覺得很有趣的一些點,讓我們再去做發散性的思維。
有很多人跟我們講你們的院子做的挺漂亮,其實在這句話上面我們很心虛,因為第一個我們不曉得這樣做到底對不對,然后他到底是什么派系的我們也不知道,但是我們只是想要表現的事情是如果你走進來這個院子是舒服的,那就代表他可能整個的概念是對的,那至于他是不是真的很符合那個時候的這個規范概念那我們就不曉得了。
所以您看像還是有一些小小的東西,像我們撿了那個枕木來做這個平臺,你現在看到這個平臺其實很有意思,他本來是架高起來的,所以我們把它挖掉了,然后那但我們希望它可以有一個再長一點的視覺延伸感,所以我們搭了一個臺子,所以外面就可以坐人就跟我們平??吹戒佭@個麻石地跟中間來這個磚片,然后讓它長草的概念不一樣,所以它就有一個高低錯落的樣子,希望如果可以的話,有機會的話可以在這整個天心區也好,或者至少在沙河社區也好,這附近的老房子可以在有一些新的新的項目出現,可以讓它更活化。
2005年的時候,那時候是譚仲池市長就是在保護長沙歷史文化名城上面列了八件實事,其中一件實事就是保護長沙的這個歷史舊宅,這些個公館原來我們大概是03年做過一次調查,那時候就是了解到起碼還有80多棟,那么就是05年那一次長沙市政府就說這個保護歷史舊宅,就在這個幾十棟中間選擇了23棟這個價值比較高的統一由我來做設計,這個中間也包括那個程潛公館,包括這個馬益順的那一個青磚的那一棟,在那一批中間就被修好了。
因為這個23棟老公管那所有者,多數好像有十七八棟都是屬于長房集團。那么所以當時就有長房集團來主持這項工作,所以當時我們去修的時候,那政府也還是首先要下大決心把這些人全都遷走,這個事情后來就過去了。不是只修了十來棟,后來就換市長,市領導換人也沒人管,這個事情就停在那里了,設計修好以后的話就這些個房子有的他就空在這里,有的就開始租給一些相關的單位,在用馬益順公館這個那種青磚的那一棟,就是租給長沙畫院在用,但是后來長沙畫院大概也是內部經營的原因,還是什么搞不清楚了,也就沒搞了,后來就又轉租又轉租,那就是現在的這個周先生把它給這個租下來。就不光是這棟青磚的,就附帶那兩棟紅磚的,所以當時請我去的一個事情就是過去那個青磚的已經修好,但是十多年過去了,又有一些腐爛、潮濕什么的,那兩棟原來就沒修的,那么這一次當然就一起修。
三棟修這個倒是次要的,室內的修復比較簡單,我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這個山洞中間怎么樣設計一個園林把它聯合起來,建筑一搞好了,它這個經營要搞得好,又保持了這種文化的氛圍,他就避免了變成那種低檔的那種雜院似的那種面館,那種搞法那就沒有意思了,結構上面就是當時你比方說都青磚的,它上面這個屋架還是有一些損壞了,那有一些構件被換掉了,包括好像有樓梯欄桿這些都都換了,因為長沙還是潮濕,純粹的木結構的話,它年代久了就腐爛了,但是外觀造型完全沒有動一模一樣,連墻面都沒有動,墻面只是輕刷,就是說修復的過程我是很滿意的,建筑保持了原貌,然后最后的這個經營使用達到了這個效果,也是我所修的那些個公館中間應該說是最好的一處。
圖文編輯 丨 羅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