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完美作品的渴望是我們的第一生產力
Q1. 你讓“建筑可視化”變成一個有意思的過程,讓更多的人讀懂它。那么你如何解讀自己“不愛畫畫的建筑師不是好的插畫師”這一身份?
A: 這個其實是他人為我起的一個 title,他們覺得,我的插畫與以往所見的插畫不太一樣,認為這樣的視覺差異與畫面氛圍最主要原因可能是我的專業背景所致。建筑學是一個理性大于感性的學科。我大部分的插畫都是幫助建筑師借助圖像的方式更好的將他們的設計想法傳遞出來。這可能與大部分插畫師“表達自身情感”的方式不太一樣。他們被什么都以建筑為主體的畫面打動,于是有了“不愛畫畫的建筑師不是好的插畫師”這一稱號吧。
Q2. 能分享你通過網絡平臺講授建筑軟件技法及建筑插畫的心得嗎?
A: 心得我談一點點吧。首先我從事網絡教育差不多 4、5 年了,講的內容都會根據學生的反饋及作品做出調整。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的意識到,課程的內容設置要多以學生作品為導向,啟發與引導他們完成自己的作品。如果可以讓學生的注意力不要盯著軟件本身,而是繪圖背后的思考。我覺得這比我多講幾張圖紙,用哪些命令要幫助大的多。 每次的插畫授課最期待的就是看到學生最終的作品,看到他們新鮮的想法,大膽的嘗試。 這讓我覺得自己做的事情還有點意義吧。
Q3: 通過線上直播經驗,談談專業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或者說他們的反饋、需求是什么?
A: 我覺得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是很多學生對課程看法的局限性,類似于一種冰山原理。很多人期望得到的答案是老師教不教我需要的軟件,可他們只是看到冰山上面很小的一部分(軟件應用本身),看不到冰山下面還有其他更龐大的難題,比如插畫發展史,色彩搭配,畫面的主次關系,參考圖的選擇與學習等等。
第二個問題,我覺得大家對于想學的東西應該更加堅持、專注。想學習一個東西就要慷慨地付出時間。每個人都會遇到瓶頸期,必須要耐得住浮躁的心。在我大量的網絡學生中,最終有不錯成果的人有兩個共同點。1 熱愛 2 愿意付出更多的時間。
Q4. 你有豐富的網絡教學經歷,能否談談在學生作業中,你認為“想法”與“表達”哪個更重要?
A: 其實我覺得這兩個其實都挺重要的。不能一個勁地沉浸在表達(畫圖中),也不能每天沉浸在自己飄渺的想法中。剖開兩種極端不說,從我的角度來看,肯定是想到一個好玩的表現想法,要大于表達本身。如果是一個剛剛接觸表達什么都不會的同學,還是應該打好基礎。注重表達的途徑與表達的效率。 所以表達與想法可能因所在的階段不同有不同的側重點。
比如我們創作的《RSAA莊子玉工作室-林盤行館》這幅作品。這張插畫記錄的并不僅僅是這棟建筑長什么樣子而已。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展開”的林盤行館,突出建筑的線性空間,我們還可以把它看成是過程版的林盤行館,當上面完全落在下面的建筑上就是完整的林盤行館。所以我們創作的插畫可能是某個時間點的畫面,也可以能是表達出建筑師對于自身建筑的哲學思想。
Q5. 在你看來一名優秀的建筑師,除了專業技能之外,最重要的能力是 ?
A: 我覺得表達能力也挺重要的。這個表達能力可能是指語言的表達能力,或者是草圖的能力,總而言之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態度
Q6. 曾經建筑的圖紙只是服務于建造,而你的圖紙我們看到了非常多的觀眾,能談談你認為自己在繪圖時是在為誰而畫?
A: 這個問題我可以深入分享一下。大部分的學生會問我這樣一個問題,我們畫的這個東西甲方能不能接受,這類型的問題是在反復地問我們跟甲方的關系。這就相當于他們默認了一個前提,似乎我們在從業以后,就只是在為甲方服務而已。 但其實我們畫這個插畫主要的觀者可能還真不是甲方。
我希望更多地傳遞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創作插畫作品的初衷是希望通過除了照片和效果圖之外的另一個維度,去表達建筑師的有趣想法。它的形式決定了它可以創造更多有意思的故事。有些地方的建筑師可能由于甲方的要求,或受限于造價,建筑落成之后會跟他最初的想法、看法有一些偏離。我覺得插畫中的某些細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把建筑師當初對于作品的一些小的期待、標準,調性找回來。
比如關于莊子玉老師的鼓樓 7 號院的插畫,就是突破了傳統的具體空間位置關系。起初的任務比較偶然,就是完成一張新年賀卡。就是這張賀卡讓我們看到了很多可能性。它相當于把鼓樓和我們小院子的位置重新地整理了一下,然后放在一張畫里;但是看圖的人又不會過度的去糾結這里面誰的尺度關系,誰的位置關系,看圖的人還是會更關注圖像的本身,而不會去糾結這些空間。簡單說就是對于建筑師,能夠盡可能的多地去用夸張或者說超現實的形式,幫他們多表達一些預想的某些期待。
另一方面,在一張建筑照片里,普通的人或者非專業的人群,時常很難看懂表達的東西,或者作者思考了哪些東西;但是我們通過這種插畫加入一種氛圍,加入一些色彩的感覺,有古風的,有那種超現實的,就可以讓大眾快速的感知。例如說學校類的項目,它就很容易通過色彩來傳遞給別人。然后還有一個點,有一些大眾不理解建筑師,他不知道建筑師在干嘛,我覺得插畫多畫一些細節,多體現一些東西,也能夠讓大家知道建筑師其實做一棟房子,都是有很多的思考。 所以為誰而畫,一個就是為建筑師,盡可能地把他們的設計點最大化,然后把他們的思想概括和提煉并用插畫的方式抽象出來。;另一個就是為大眾畫吧。希望我們創作出來的插畫可以更直觀、更易于大眾讀懂。哪怕僅僅是因為圖像視覺的第一印象吸引了大眾的眼球,也是很有意義的一個事情。
Q7. 除了諸如以上現實項目的創造性表達,你還會嘗試描繪一些脫離現實和人物生活的完全虛擬的場景嗎?
A: 我還挺喜歡畫這些。我們在去年通過插畫描繪了一個 VR 在未來對于我們生活方式的影響,對于建筑空間需求發生本質變化的場景。我們認為人們不在需要過大的建筑使用面積,需要幾百平米的建筑空間才可以完成一些場景。我們定義一個盒子,稱它為“citopia” 人們未來是否就是成活在盒子里,所有的需求都可以通過虛擬世界來達到精神上的滿足 。( Citopia-1)描繪的場景是citopia 的城市正在發展的狀態,大量的人們(盒子)蜂擁而至,無人機作為了主要傳輸物流及居住空間的工具。 ( Citopia-2)描繪的是工廠的生產場景,雖然人們沉寂精神世界但是還是無法脫離基本的食物等現實物品的供給。這個圖主要是表達未來公式是大數據與 AI 人工智能的時代。AI 人工智能會在未來將取代我們一大部分的工作。 ( Citopia-3)是一種思考。人類處于上下的夾縫之處(下面正在擴張的現實世界 上面虛無且魔幻的虛擬世界)對于傳統田園生活的幻想與思考。
Q8. 能否分享一下最近在做什么有趣的項目?
A: 成都最美書店—興隆湖書店。我們繪制的兩張插畫也將作為“展示”的形式出現在這個書店內。
這個項目是由盧昀老師主創(MUDA-Archi-tects)完成。在400多個概念方案中獲得的第一名。以“一本天上掉落的書” 為故事起點。我們在創作 2 副插畫,第一幅更加感性的突出“掉落的書”這一概念。盧老師與我們提到了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詩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第二幅回歸理性表現建筑。
Q9. 在你的《紫禁城·四季》中,以建筑作為創作主體,通過插畫的方式詮釋了建筑單體的豐富意境和建筑群空間的恢弘,可以分享一下你的創作過程嗎?
A: 這個項目的契機,源于一個在故宮文創部的朋友偶然看到了我朋友圈里的作品,就邀請我為故宮宮廷文化打造文創產品。最初我想,故宮歷史悠久,是古人的藝術與智慧的結晶,建筑映射了很多風水學的知識,所以第一版我們創作了五行版本的紫禁城四季??紤]的更多的就是故宮對于色彩的運用、四季帶給我們的傳統色彩認知、八卦與建筑風水學。但是故宮人員考慮的更加實際,他們擔心大眾中重點并非在此,他們希望我們可以創作出男女老少皆宜的產品,描繪大眾眼里的故宮,而不是故宮本身的內在文化屬性。
所有才有了現在大家看到的《紫禁城·四季》。沒想到的這四幅插畫真的變成了男女老少皆宜了?,F在已經售罄了,現在排名故宮文創手機殼榜單的 TOP 1。這也讓我們與故宮宮廷文化建立了夯實的合作基礎。此后,我又代表故宮宮廷文化參與了 2020 故宮過大年活動,2020 必勝客故宮中國年,名創優品與故宮聯合發起的“名創造辦處”新品發布會等故宮文創活動。
Q10. 在創作了這么多的圖后,你對于目前的建筑插畫等圖紙表達以及建筑設計市場有什么獨特的感受或者看法嗎?
A: 我簡單說一下吧,我覺得可能我畫的這個圖它的主要市場,就是圖紙的市場,他畫的建筑插畫的市場,我們其實在工作室的一個定位上來講,我當時跟他們說的,可能建筑這塊不會作為一個特別主要的一個方向,因為對圈子本身
就小,然后有這種需求的搜索,又少日人又不少,對說我們就是建筑只能是作為我們的特色,或者說是別的東西,我們重點想做一些商業插畫,因為我曾做過故宮插畫師的緣故,也有一些其他的單子會找到我,比如萬象城等等,然后還有一些國內的,主要有一些那種比較商業的一種東西,我們說也可以做,可能以后還是做一些這些方向或者可以說是文創方向的,這個可能是我們后面做得多一點精一點,因為也是從故宮方面得到靈感,就是感覺文創這個東西他現在就比較好商業化了其實,價格也不會很貴,大眾也愿意買單。
Q11. 你覺得屬于建筑師的時代會到來嗎?
A: 建筑師的時代我覺得肯定會到來呀,這可能是一種比較積極的想法,也可能沒有深層次的去了解過這個行業。但是就我而言我覺得建筑師的時代真的要來了。因為需要建筑師的地方,不單單是蓋房子了,設計一棟要落地的建筑。未來會有很多虛擬的場景的搭建,也是需要建筑師去幫助的?,F在很多電影的畫面里面的建筑空間也很有調性,也很神圣,也很有精神性。這都是需要建筑師加以參與的。就像剛剛提到地 VR 世界地到來。想去 1949 年地北京看看什么樣子。想看看那些被日本侵華破壞掉的建筑遺跡等等。會需要到大量的建筑專業知識,在虛擬世界百分百還原當時的建筑遺跡。未來在眾多的協同作業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建筑師這一職業。
如果未來的人工智能這種工具型產品能夠幫助建筑完成例如強排,簡單的參數化立面,簡單的功能排布等等,最好可以幫我們建筑師畫圖。我覺得這樣建筑師的時代就真的來了,我們不需要陷入到那些重復性的勞動中,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享受生活并思考生活。我覺得建筑師最厲害的是批判式的思考、可以挖掘很多潛在的社會問題,以及在理性與感性之間不斷追求平衡點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后記:感謝王蔚老師對此次訪談進行的指導。繪畫作為語言,其語境可以脫離建筑本身存在。在結束訪談后,我不禁聯想到正參與創作并即將出版的城市繪本《繪長沙·潮宗街》一書。城市繪本是相似的另一種易于理解的媒介,以此切入歷史街區的保護更新和城市發展帶來的問題,能夠有效促進社會居民的理解和參與。它的創作基于城市考現學和空間敘事的手法,在建筑學的基礎上融合了多元學科,凝聚了我們對城市文化和城市問題的思考,為大眾解讀城市提供了另一個視角,也遠不止是對城市文化生活的記錄和傳承,更是對未來的一種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