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長沙?五一廣場》1950-1990
城市是一個巨大的信息生產的交集體,對于建筑師而言,它有著錯綜復雜的空間和肌理,編織了多維度的空間信息。城市通過時空的變遷生產出大量的“素材”即空間、圖像、聲音、氣味……。這些素材又被每個人所加工,制造給大眾去認知和體驗,構建出一種城市的印象。
《繪長沙•五一廣場1950—1990》作為繪長沙系列的第三部繪本,依據歷史文獻和圖像、人的記憶感知和城市印象,重新構建三維圖像的展現層面,再次復現長沙消失以久的五一廣場。
1951年,為了解決水陸交通聯運的問題,長沙市政府決定修建五一路。1952年,隨著五一路的建成,五一廣場以初代花壇的面貌應運而生,其產生伴隨著強烈的紀念性,60、70年代的毛主席畫像碑和語錄碑將這種紀念性推向高潮。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年輕的長沙市民開始走上五一廣場跳交誼舞,紀念性被淡化,娛樂性被增強。隨著城市和經濟的發展,五一廣場的交通性和商業性極度增長,從80年代語錄碑拆除五一廣場環島處重新恢復為花壇,到90年代花壇拆除換成警崗亭,五一廣場的紀念性慢慢式微。
除了空間上的變化外,五一廣場也見證過太多長沙的歷史事件,廣場舉行過中國共產黨十一大召開的熱烈慶?;顒?,也迎接過春節環城賽跑的長沙市民們;見證過湘江大橋的勝利通車,也注視過年輕人走上廣場跳舞,開啟城市舞廳。從有序的各類活動慶祝到自由的市民休閑娛樂生活,五一廣場都是長沙最為持久的見證之一。
創作團隊:王蔚、易錦田、黑萌萌、
姜滔、周逸桉、黃思洵、段祥慶
參考資料:《中國城市百科叢書長沙市》、《長沙本色》、《打開塵封的老長沙記憶》、金鷹紀實五一廣場相關影像資料、陳先樞“長沙市歷史文化街區調查報告”等微信推文及照片、《長沙晚報》“看盡繁華,五一廣場的66年變遷”等相關報道。
2021年11月24日 20:32
?瀏覽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