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_論湖湘建筑的思與辯_湖湘當_省略_二十四人側訪_的創作淺談湖湘建筑_余隆基
基于《論湖湘建筑的思與辯 / 湖湘當代建筑師 : 二
十四人側訪》的創作淺談湖湘建筑
On Huxiang Architecture Based on Creation of on the Thought and Debate of Huxiang Architecture/ Contemporary Architects in Huxiang: 24 Architects Interviews
余隆基 Yu Longji
訪談人 / 余隆基
1996 年生,陜西西安人,湖南大學建筑學在讀本科生,凡益工作室實習設計師。
被訪談人 / 歐雄全
凡益工作室總建筑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建筑學碩士, 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中國建筑學會會員,中國建筑裝飾協會注冊室內建筑師。
作為建筑師曾先后完成山東濟寧奧體中心,北京積水潭中山骨科醫院等多個有影響力的項 目,并參與策劃、運作了多個湖湘本土建筑學術活動。目前主要從事和關注城市與文化創意、 建筑社會學、移動建筑理論策略等方向的研究,已發表國內外期刊以及學術會議論文 30 余篇。
訪談背景
被訪人參與編著的《論湖湘建筑的思與辯 / 湖湖湘當代建筑師:二十四人側訪》已公開印刷上市,在湖湘乃至全國建筑界引 起了一定的反響。本書中所介紹的 24 位湖湘建筑家分別致力于建筑行業的不同領域,他們既代表湖湘建筑界的今天,同時也將 引領湖湘建筑界的明天。我們將會從訪談的點滴中暢想未來,嘗試去探尋湖湘建筑的發展導向,去預見城市今后的生長脈絡。
本書是湖湘建筑人從思想理念、學術成果、發展歷程、落地項目以及影響反饋等多維度的全面寫照,正是他們的勤勤懇懇才 有了中國建筑界內“設計湘軍”的濃墨重彩的一筆。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這也是一部來自于設計者視角關于湖南建筑話題的思想 與觀點的合集。湖湘文化背景所孕育的建筑思想和理念是崇尚包容與開放的,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個領域的對話交融,營造手 法的各有千秋,城市生長的有機自由,設計姿態的踏實虔誠,形式功能的微妙平衡,人才培養的科學引導,對待歷史的尊重態度, 以及未來技術的大膽應用等。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之下,作者要具備一定統籌協調能力和相應的學術功底,歷經多重坎坷和努力才 能最終將本書完美的呈現在讀者眼前。在這個過程中,或有稍縱即逝的微妙契機,或有難以攻克的難關,或有學術視角的統籌, 或有值得研習的經驗,本次的訪談將會借助創作者的視角,全方位的立體呈現這一過程。
首先非常感謝歐博士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接受我們的專訪。 本次訪談共分為三大板塊,每個板塊中共收錄了五個問題,具體內容整理如下:
I. 著作誕生記
Q1:最初您(指被訪人或整個主創團隊,下同)是出于怎樣的想法或動機來開始編著這本書的? 這個可能最早源于我跟王蔚博士 2011 年在東京參加國際建筑師學會(UIA)第 24 屆世界建筑師大會期間的經歷。在這屆大
會上舉辦了一個相當重要的展覽叫“新陳代謝”未來都市展,展覽從建筑師的視角介紹了日本新陳代謝學派①在日本二戰后重建 以及現代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大量活動,也包含了對未來都市的美好暢想。我們對這個展覽印象極其深刻,像丹下健三、黑川紀章、 菊竹青訓、楨文彥、磯崎新等新陳代謝學派的建筑大師通過建筑藝術與技術的結合重新詮釋和解讀了日本傳統文化與未來技術之 間的關系,其對于現代與傳統、地域性與國際化等問題的看法與處理影響了大量后輩的日本建筑師。②與其相似的是,湖湘建筑 文化也擁有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特色,其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也面臨著現代與傳統、文化地域性與經濟全球化等問題的挑戰。當 凡益工作室開啟凡益訪談的欄目并采訪了大量湖湘建筑界目前的代表性建筑師之后,我們很快便聯想到了關于新陳代謝學派的這 次展覽。當王蔚博士提出是否可像新陳代謝未來都市展一樣來對湖湘建筑界進行一些思考和梳理時,我們欣然贊同。
Q2:本書從開始構想到最終完成編著經過了多久?歷程是怎樣的? 這本書從構思到最終完成編著大約經歷了三到四年的時間。我們當時開始做這些事情的并沒有什么經驗,只是憑著一腔熱情
往前沖,所幸咱們這些湖湘建筑界的建筑師和學者們對我們都非常支持,并提供了大量協助,我們也非常的感激。
Q3:本書中共有二十四位建筑工作者入選,這樣的選擇結果是經過怎樣的考慮而得出的? 其實我們一開始并未確定選擇的是 24 位建筑家,只是覺得應該從多個領域和視角來進行考察和審視,畢竟湖湘文化崇尚的
就是多元和包容。因此我們選擇了建筑創作、建筑遺產、建筑技術、建筑教育和建筑記憶五個領域的代表性建筑家進行深入采訪, 最后恰巧湊成的是 24 位,也算是一種巧合吧。
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新陳代謝派的建筑師將其自身與許多已確立的國際設計語言區別開來。他們與以功能規劃來定義的建筑保持距離,而轉向更關注人類 關系和流動性的建筑設計,并思考著如何在戰后創建烏托邦式的城市。
② 于此之后歐博士一行人在《新建筑》期刊上發表了題為《新陳代謝 : 立足當下暢想未來——UIA 第 24 屆世界建筑師大會未來都市展觀感——王蔚 歐雄 全 魏春雨》的相關文獻。
Q4:您在這漫漫的創作過程中有什么收獲和遺憾? 收獲是通過這本書的編著能夠對話這么多湖湘建筑界最具智慧的建筑家,從他們的經歷中能感受到他們對于建筑創作和研究
Q5:您(指歐博士個人)在本書的創作中主要做了哪方面的工作? 我主要是在王蔚博士的邀請下參與了本書的策劃和構思工作,并在后來主持了本書框架的梳理和內容的精煉潤色工作。
Q1:編著本書的核心目的是? 在策劃本書的時候,我們認為是否可以從建筑師的視角切入去對湖湘建筑界的各類思想觀點進行總結梳理,這種梳理
不是單純的觀點收集,而是蘊含有對湖湘文化、建筑、城市等多個問題層面的思考與辯論的過程,這種思辨既來自于受訪者, 也來自于我們在編著的過程,最終希望能引發讀者自身對于湖湘建筑的思辨。
Q2:為了刻畫湖南建筑領域的現狀,或許有多種途徑,為什么最終選擇了運用針對特定人物的訪談法?③ 我們認為建筑是具有社會性的,人通過建筑空間形態來實現社會的秩序與形態,建筑則是經過人的組織協調而構筑,
Q3:您覺得訪談具有怎樣的特點? 訪談本身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首先需要做大量的前期研究和準備工作,包括聯系受訪者、研究受訪者、推敲問題,
Q4:湖湘建筑本質上是眾多地域性建筑的流派之一,若將視野擴大到廣義的地域性上,您能結合自身的相關研究領域 談談對建筑學的地域性現象的看法嗎?
《論湖湘建筑的思與辯 / 湖湘當代建筑師:二十四人側訪》目錄
Q5:我們看到入選的 24 位人物中,多數是與建筑相關的工作者,以城市層面(例如城市規劃 / 城市設計 / 城市文化等宏觀研 究領域)問題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工作者則相對較少,您對這一現象如何看待?
與本書的研究范式有關,我們主要是從建筑師的視角來開展的考察,即中微觀的視角。
我希望能透過這本書能讓外界了解湖湘建筑界的基本現狀,對湖湘建筑文化有些初步認識,更希望能借助這本書能夠引發更多的人來關注、思考湖湘建筑的精神內涵和未來發展。
Q2:今天,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基本已經完成,未來建筑領域或將迎來一場變革,您是如何看待的?建筑工作者該如何應對?
我覺得建筑的變革是必然的,畢竟社會的發展是越來越快了,建筑的更新發展只是社會發展變化的一部分而已??茖W技術的 革新、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社會文化意識的轉變等都會對建筑領域產生沖擊,城市化進程的放緩使得當今的城市建設從增量時 代進入了存量時代,城市的更新改造將會是建筑工作者未來的主要任務,我認為建筑師在未來面臨的現代與傳統問題將會更為復 雜和艱巨,因為我們將要去處理大量的舊建筑問題(并非僅僅是建筑遺產方面的問題),對待這些問題應該秉持怎樣的態度和策略將尤為重要,也許這將會產生許多新的建筑理論。
Q3:您個人在未來的學術或工作愿景是怎樣的? 我研究的大方向是城市文化創意還有建筑社會學,目前我著重關注的領域是移動建筑空間與策略,我認為這種可以移動的建
謝子龍影像藝術館——具有湖湘地域特色的文化新地標 圖片來源:WCY 地方工作室(REGIONAL STUDIO)
Q4:湖湘地區的地域獨特性極其鮮明,雖為同一省份,但各個城市的特性卻有天壤之別。結合之前討論的建筑學未來,您覺得 在今后的發展中,面對這些根深蒂固的地域差異,我們該報以怎樣的姿態?或該采取怎樣的策略?
Q5:您對剛成為或即將成為新一代的年輕建筑工作者們有什么建議? 我覺得自己還是非常年輕的青年建筑師,資歷尚淺,談不上什么建議。我個人認為內心必須要非常熱愛建筑才能在這一行堅持
⑤ 王蔚,湖南大學助理教授,凡益工作室創始人,清華大學博士后,本書主創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