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ck id="yoaap"></track>
<p id="yoaap"></p>

<pre id="yoaap"><label id="yoaap"><menu id="yoaap"></menu></label></pre>

<td id="yoaap"><noscript id="yoaap"><ol id="yoaap"></ol></noscript></td>
<p id="yoaap"></p>
<acronym id="yoaap"><label id="yoaap"></label></acronym>
<table id="yoaap"></table>
  • 游學與踐行_漫談烏托邦式的日本集合住宅_徐智博

     

     

     

    游學與踐行

    ——漫談烏托邦式的日本集合住宅

     

    Tour Learning and Practice

    ——Talking about Utopian Japanese Congregate Housing

     

     

    游學與踐行_漫談烏托邦式的日本集合住宅_徐智博

     

     

    被訪談人 /   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助理教授 日本千葉大學博士 日本建筑學會會員

     

     

     

    凡益工作室:李理老師您好,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同學在本科或研究生畢業選擇出國留學。在我的同學中,許多人似乎 只是隨大流地做出這個選擇,對于留學的意義沒有充分的思考。也還有很多人在糾結是否出國留學這個選項。我們了解到您 的學習經歷,想知道您畢業以后為什么會選擇去出國游學讀博士這條道路?這段經歷對您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理:設計是一種創造性行為,這種創造行為的持續性具備一定的強度,而維持這種強度并讓設計思維持續發熱的一 種有效途徑就是不斷開拓視野,而打開設計視野的最直接方式就是游學。雖然網絡時代對于數據統計和信息共享已經變得格 外方便,設計從業者已經基本可以通過最便捷快速的途徑獲取設計資源,但對于設計作品最為真實的體驗,應該來源于對設計作品的五感獲取。作為一名設計行業的踐行者,提升對設計的認知能力和提高設計創作的職業技能需要通過某種方式來滿 足,這種方式就是游學。東瀛求學的經歷一方面實現了自身對于研究領域的探索,為后續設計實踐打下理論基礎,更重要的 也是通過游學的方式提升對建筑設計的理解與認知,我認為這對于一名職業建筑師,或者說是建筑設計教育者尤為重要。日 本那珂川町馬頭廣重美術館設計中獨特木格柵屋面和輕質隔斷做法以及整個坡屋面的造型、尺度和比例,乃至碎石鋪面的效 果都需要以游學見習的方式得到真實的回饋體驗(圖 1)。

     

     

    img2              img3

     1- 廣重美術館(作者拍攝)

     

     

     

    img4

     

           img6 

     2- 寶積寺前廣場(作者拍攝)

     

     

     

     

    櫪木縣東北本縣寶積寺車站前廣場的石塑立面的處理手法和光 影效果也都是建筑游學當中實實在在的體驗和收獲(圖 2);那須 蘆野石頭美術館設計當中石材切割和鏤空立面的砌筑方式和所呈現 出來整潔純凈的效果也絕不是單憑書本上幾張漂亮的照片和文字描 述所能感受到的(圖 3)。對游學對象的梳理和回顧,對設計師意 圖的揣摩和推敲正是提高設計認知的有效途徑。在設計行業中大家 常說的一句話:對于設計,我們一直在路上。

     

    凡益工作室:日本留學回來以后,您在湖南大學建筑學院擔 任助理教授,從事教學工作,同時也進行著實際的設計項目。具體 來講,您覺得在日本的游學經歷與您的教學實踐、設計實踐之間有 怎樣的關聯?

     

     理:求學階段的學習積累能夠有利于指導今后的日常教學 和設計實踐,同時游學過程當中所觀察和發現的問題也可以通過日 常教學和設計實踐來進行檢驗。在設計實踐的過程中會接觸到不同的項目類型,對于不同項目類型所展開的設計策略也有所不同,發 散開來的設計思維往往會需要借助觀察和接觸到某些實際設計作品 的參考意向來進行整合,形成對設計實踐的具象認知,也使得設計 作品在創新的同時也具備一定的參考性。游學觀察的豐富性并不能 決定設計實踐的豐富性,換而言之就是設計者應該將游歷所看,所 學,所想轉化為自身的設計語匯并付諸實踐才有可能是設計表達的

     

     

     

     

    img7

     

    img8

     

    img9

     3- 石頭美術館(作者拍攝)

     

     

     

    img10        img11        img12        img13

     4- 與建筑師的對話

     

     

    最佳手段。還是那句話,設計是一種具有一定創新性的創造行為,那么這樣的行為所強調的創新性或者是創造性絕對不是 空穴來潮的,它應該基于某一種途徑,或者基于某一種方式。學生時代恩師的教導曾告訴我們,作為一名成功的設計人, 無論是設計實踐者還是設計教育工作者,應該做到三點:1)行萬里路;2)畫萬卷圖;3)識萬個人。轉化為自身的理解, 我認為以游學的途徑加深對專業的認知可稱之為行萬里路;學習專業知識和熟練掌握專業操作技能的方式應當為畫萬卷圖; 提升設計師自身修為和檢驗設計能力的重要指標乃是與人打交道,熟人所需并轉化為設計成果。由此可見,在漫長的設計 實踐道路中,游學的目的也絕不僅僅是游歷與學習,更重要的是為自身的設計儲備注入能量,為專業技能的實施打下堅實 的理論基礎,為與人打交道賦予更寬廣的視野。我是一個喜歡用行動去檢驗所想的人,與其過分的猜測不如去問,去看, 去感(圖 4)。

     

    凡益工作室:在日本期間,您在日本建筑學會期刊發表了《日中コポラティブ住宅の比する研究(中日集 合住宅比較研究)》,而當下中國和日本城市形態的差異在住宅上有著很顯著的體現,尤其是集合住宅,您能否談談您對 日本集合住宅的看法?

     

     理:在人口密度遠遠大于我國的狹小土地上,日本集合住宅的發展已經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并且不斷持續 著其輻射能力。對于日本來說,截止 2016 年為止其個人建筑設計事務所的在注冊規模的已經超過 2000 家,在注冊的建筑設計公司已有 15 萬家左右。一直以來日本建筑師都是比較高產的,尤其是在住宅類型的項目中,幾乎每個獨立建筑師都能在有限的設計生涯中接觸到不少的住宅項目,當然也包括集合住宅設計項目。因此,在這樣的配比規模當中,相當于 800 人就能對應一位建筑設計師為其量身定做住宅設計。這對于集合住宅龐大規模建設的我國來說已經是不可以想象的了。談 到日本集合住宅的發展就不得不說到日本集合住宅的類型和發展模式。集合住宅一詞來源于日本,日本對于集合住宅也有 著十分詳細的分類,其中就包括了共同住宅(Apartment, Mansion, Danchi)和長屋(Terrace House, Town house); 其發展模式也是多種多樣,無論是從設計的角度,分配的方式,還是建設模式等方面都有前瞻性的研究和理論框架,這些 都得益于日本設計建設人群的規模的配比和廣大群眾對于住宅類型建筑的關注,當然和日本設計師對住宅建設的精益求精 也是分不開的。日本集合住宅最大的特點就是形式多樣,類型豐富,設計特點突出(圖 5)。對于集合住宅批量化建設的 我國來說,一般都是按照樓體高度(低,多,高等),按樓體結構形式(磚木、磚混等),按樓體建筑形式(低層、多層等), 按房屋型(單元式、公寓式等), 按房屋政策屬性(廉租房、房改房、經濟適用住房等)進行分類,相比集合住宅設計和 研究起步較早的日本來說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設計類型的變化上。

     

    凡益工作室:您在論文中提到了“烏托邦”這一概念,似乎和我們平時理解的“烏托邦”不太一樣,您能否談一談“烏 托邦”在日本集合住宅中的體現?

     

     理:烏托邦本意是“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在這里我想談的就是一種類似于烏托邦式的集合住宅建造方式—— 個人合作建房模式。當然這是一種比較理想化的建設模式,相對于我國而言,住房建設類型比較成熟的日本早在上世紀  60年代末已經開始嘗試,并得到了認可和普及。到目前為止日本合作建房的數量已經突破了 600 個,并且占據了住宅建設總 量的  7%。從數據總量也不難看出這樣一種理想化的建設模式依然處在比較小眾的烏托邦狀態下。日本合作建房的烏托邦特

     

     

    img14    img15

                                                      圖 5- 日本集合住宅                                                                                                6- 日本合作建房久が原 SMKA( 自由設計 )

     

       

    質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點單式設計,也就是說居住者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生活方式讓設計師為自己量身制定一間真正屬于自己的住宅從建筑外觀到室內設計等諸多環節都包含在點單設計的業務范圍內,可謂是自由設計(圖 6)。 參與性強,在整個設計項目的過程中,包括基地選址內的所有環節居住者們能夠全程參與并和其他居住者們共同互動,配合,在和設計師的全面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共同完成集合住宅的設計和建造(圖 7)。 良好鄰里關系,對于社區來說,鄰里間的關系往往是維系社區健康發展的重要部分。在合作建房的過程中,居住者對于鄰里的選擇也是可以被滿足的,也就是說居住者能夠選擇和自己共同居住的鄰居(圖 8)。 價格便宜,在這樣特殊特點的基礎上,其出售的價格也會比般的商品房要更為便宜也是許多居住者選擇它的主要原因。便宜的原因在于出資方是各居住者自身從而減去了開發商從中抽取的高額利潤。 特色宣傳,對于合作建房,居住者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了解和獲取建房信息,并且日本合作建房型集合住宅的宣傳已經比較成熟,有十分完善的網站和會員注冊機制,能夠有效保證這種類型建設模式的普及和推廣(圖 9)。  

     

    凡益工作室:您剛從學術角度和我們分享了對于日本集合住宅的看法,我們看到近年來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住宅建筑作品 在進行不同形式的探索。從日本集合住宅的視角出發,您認為設計師可以做出哪些嘗試?

     

     理:集合住宅只是諸多實踐命題當中的一個,有些人認為這可能是比較有意思的那一個,有些人也可能毫無興趣。既然 談到了集合住宅這種特殊的設計類型,我認為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近些年,許多國內外高校都在以集合住宅的設計 作為命題讓學生們來進行設計創作,當然也有很多國內外知名的設計競賽都將集合住宅設計的主體拋出來,集思廣益地評選出好的設計方案作品,很多青年建筑師也在以實踐的方式為未來的居住模式創造合適的集合住宅設計方案,其中也不乏研究學者對于 未來集合住宅居住形態的探索。這些跡象都足以說明集合住宅的設計與研究已經不僅僅是設計建造層面的命題,已經成為業界所 關注的重點話題。然而對于設計師而言,應該從以往的被動選擇轉為主動推導,從過去的集合住宅建造模式中擺脫出來,不斷尋找

     

     

    img16  img17

                                圖 7- 合作建房的自由參與                                                                                8- 良好鄰里關系

     

     

     

     

     

    img18        img19        img20                                                                 

                                                     圖 9\  10- 特色宣傳                                                                                               圖 13- 長谷工住宅設計大獎

     

     

    img21 img22 img23

        圖 10- 合作建房模式設計特色                                                                       11- Tree-ness house                                       12- 白樹

     

     

     

    新的建造和設計模式,讓相對固化的設計形式變得更為多樣化和豐富化,才有可能為未來的設計師爭取到更加廣闊的設計領域,設 計師能夠發揮的空間也就會更加寬廣,潛力也就會更加巨大。以日本為例,我們能夠清楚的認識到,在集合住宅的設計研究領域里, 無論是推陳出新的優秀住宅設計作品,還是前沿的理論研究,還是領先的建造技術都已經成為這個行業內的特色標桿(圖 11)。高 校建筑設計人才培養方面也是不斷推出各種出色的設計競賽以鼓勵學生和青年設計師團體參與到集思廣益的大氛圍中來(圖 12)。 與此同時,日本一般優秀的青年建筑師們也都在積極尋找實踐機會,回應當下集合住宅視角下優秀設計踐行的可能性(圖 13)。說 到這里,設計師所能做的事情也是十分明了和清晰的,絕不是循規蹈矩,而應該是踐行與革命。

     

    凡益工作室:在國內的大環境中,理論研究和實踐更像是兩個獨立的部門,而我看到您從您的游學經歷到設計實踐再到理論 研究有很強的關聯性,您是怎樣理解這三者的內在聯系呢?

     

     理:我認為這首先取決于自身對于建筑的認知,這是一個關于理論與實踐的問題。設計創作能力的提升是通過長時間的歷 練和實踐檢驗得到的,同樣理論研究能力的提升也是需要通過長時間的探索和分析得到的,兩者是相互輔助的關系。有時候在設計 過程中往往需要借助研究理論成果作為吃撐,提高設計的內在價值,同時前沿的理論研究可能會幫助設計者開拓出新的設計領域和設計方法,相反設計理論的研究也能通過不斷的設計實踐來檢驗。就我自身而言,游學的過程所學習到的更多是豐富關于設計技巧 和設計方法,而命題研究所帶來的幫助可以說是為我提供更加豐富的設計命題,獲得一些前瞻性的視角,也就是說前者是回答“怎 么做”,后者則是不斷指導我應該“做什么”。在當下國內的設計大環境背景下,很多設計師并沒有選擇項目的權利,甚至是在有 限的領域內發揮自身的設計才能,然而對我來說好的研究有可能可以幫助自己找到一個相對合理的特色領域 ( 合作建房設計 ),以 理論研究作為支撐,再賦予好的設計,再不斷去檢驗和完善理論,實現這樣的良性內循環,想必這就是三者之間存在的合理內在聯 系吧(圖 10)。

     

     

     

    2019年10月21日 20:49
    ?瀏覽量:0
    ?收藏
    凡益首頁    凡益報道    游學與踐行_漫談烏托邦式的日本集合住宅_徐智博
    亚洲国产区中文在线观看
    <track id="yoaap"></track>
    <p id="yoaap"></p>

    <pre id="yoaap"><label id="yoaap"><menu id="yoaap"></menu></label></pre>

    <td id="yoaap"><noscript id="yoaap"><ol id="yoaap"></ol></noscript></td>
    <p id="yoaap"></p>
    <acronym id="yoaap"><label id="yoaap"></label></acronym>
    <table id="yoaap"></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