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展,匯流 / 從天津到北京,2019北京國際設計周/設計之旅的加盟活動內容發布

巡展
匯流,從天津到北京
2019北京國際設計周/設計之旅的加盟活動
我們這次以“匯流/從天津到北京”為展覽主題,加入到2019北京國際設計周,成為設計之旅的加盟活動。而展覽將于2019年9月6日(周五)下午15:00舉辦開幕與啟動儀式,在北京中華世紀壇主壇體一層綜合展廳,展期是2019年9月6日至9月15日,9:00—17:00(每逢周一閉館)。
此次展覽是今年5月在天津舉辦的“2019天津國際設計周建筑分展”基礎上,將既有的展示成果延續到北京進行“巡展”,并在內容上擴增與優化,以期在“巡展”的構思下從在不同地區的展場展時體現不同地區賦予“展覽主題”背后及其內容所要呈現的價值與思考。
展覽的構思與組織由總策劃天津大學建筑學院黨委書記宋昆教授,與策展人黃元炤、張昕楠、胡子楠、趙偉、李德新共同進行。
我們邀請了北京、天津一帶共14組團隊、21人次參展,他們有的是設計院建筑師團隊(張華,任軍,郭海鞍,姜娓娓,陳天澤,關英健,甄明揚,田恬),有的是事務所建筑師團隊(狄韶華,王振飛,卜驍駿,張繼元,張曙輝,王淼,王求安,張東光,劉文娟,申江海),有的是高校教師(趙勁松,韓文強),有的是文化傳播CEO(王成福)。
而在展覽主題“匯流/從天津到北京”與須有著存量或增量的背景并鎖定“改造”項目的前提下,我們將展示內容分為“城市改造”與“鄉村改造”兩大板塊,希望借由“板塊、展場的劃分”塑造出一種一分為二、二元區塊、“辯證式”的展陳狀態,兩大板塊進行“假”的暫時沖突、“虛擬”的暫時對立,從“城到鄉”或者“鄉到城”的來回游走,從純概念性的思考到實踐的彼此表態,進行一種交叉式論證,以期賦于在設計周期間或者爾后對當下建筑學發展的再一次的思考與沖擊
展覽是一種思辨的運動!誠摯歡迎各位朋友前往觀展并給于批評與指正。
謝謝!
開幕式流程
時間:9月6日(周五)下午
地點:北京中華世紀壇主壇體一層綜合展廳
14:30—15:00 報到
15:00—15:10 開幕式開始,主持人介紹到場嘉賓(主策展人)
15:10—15:13 天津大學建筑學院黨委書記 宋昆教授致辭(總策劃)
15:13—15:15 天津國際設計周組委會執行主席 李云飛先生致辭(嘉賓)
15:16—15:18 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院長 舒平教授致辭(嘉賓)
15:18—15:20 策展人代表致辭
15:20—15:25 參展建筑師團隊代表致辭
15:30—16:00 參展建筑師團隊“環場”解說展品
16:00—17:00 對談交流 出席的有:宋昆(總策劃);黃元炤、張昕楠、胡子楠、趙偉、李德新(策展人團隊);張華、趙勁松、狄韶華、任軍、郭海鞍、姜娓娓、韓文強、陳天澤、關英健、甄明揚、劉慧佳、楊波、卜驍駿、張繼元、田恬、張曙輝、王淼、王求安、張東光、劉文娟、申江海(參展建筑師團隊)
交流議題
1、從布展方案,觀察“天津展”與“北京展”的異同
2、在設計院、事務所與教師的“對位”,對“改造”的切入點
3、 在“改造”的視角下,試著探討城鄉的未來發展的趨勢
4、評論“其他”參展團隊的“改造”項目與布展方案
5、目前的工作狀態與項目內容
17:00—17:10 茶歇,合影(總策劃、嘉賓、策展人團隊、參展建筑師團隊)
17:30—20:00 晚宴
地點、展期、及主協辦單位、媒體支持
展覽地點:北京中華世紀壇主壇體一層綜合展廳
展期:2019年9月6日至9月15日9:00—17:00(每逢周一閉館)
主辦單位:天津大學建筑學院,ADA研究中心,天津城建大學建筑學院,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協辦單位:建筑學院(ARCHCOLLEGE)
媒體支持:《城市·環境·設計》,《世界建筑》,《城市中國》,《住區》,建筑學院
展覽主題陳述
三千多年歷史的古都北京,擁有著豐富璀璨的建筑文化,它在傳統的語境下有著宮殿、園林、廟壇等宮廷建筑,也有著院落式的四合院的民居建筑,更有著以北京中軸線的以宮城為中心左右對稱的城市規劃以及散落在各處的門樓,梁思成先生曾說:“北京的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北京也擁有世界遺產(7處)最多的城市;而在現代的語境下,北京在21世紀之后也產生了許多新建筑,有著當代性的語匯,如:中國尊、鳥巢、水立方、CCTV新大樓、國家大劇院、建外SOHO、銀河SOHO、駿豪中央公園廣場、首都國際機場、大興國際機場等。以上這些新舊建筑構成了北京的城市風貌,也為北京的城市、建筑和空間環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財富和資源,也可以這樣說,北京的建筑文化是“傳統與現代”的建筑藝術并存的“匯流”的結晶。
另一方面,在中國當代的建筑圖景之下,無論城市、鄉村,抑或城鄉之間,建筑師在存量或增量的背景下,用設計的智慧解決著不同層面、不同角度的項目需求,存量與增量永遠是一個現實的先決條件。
我們這次以“匯流,從天津到北京”為展覽主題,加入到2019北京國際設計周主場活動之一的設計之旅的加盟活動。
而展覽主題的“匯流”取義北京的建筑文化是“傳統與現代”的建筑藝術并存的“匯流”的結晶,而展覽主題的“從天津到北京”則是在5月舉辦的2019天津國際設計周建筑分展的基礎上將既有的展示內容延續到北京進行巡展,進行擴增與優化,以期在“巡展”的構思下從在不同地區的展場展時體現不同地區賦予“展覽主題”背后及其內容所要呈現的價值與思考。同時也“匯聚”了北京、天津一帶的知名建筑師以展覽的形式對主題“匯流,從天津到北京”在存量或增量的背景下用作品、交流的方式展開討論,進行一種既存的或新的思維的闡釋。
本次共邀請了14組知名建筑師團隊參展,他們來自于北京、天津,有的是設計院建筑師團隊(張華,任軍,郭海鞍,姜娓娓,陳天澤,關英健,甄明揚,田恬),有的是事務所建筑師團隊(狄韶華,王振飛,卜驍駿,張繼元,張曙輝,王淼,王求安,張東光,劉文娟,申江海),有的是高校教師(趙勁松,韓文強),有的是文化傳播CEO(王成福)。
為什么要邀請他們呢?我們先回到主題陳述。
那就是在“匯流,從天津到北京”作為展覽主題以及須有著存量或增量的背景,我們又想在把項目更集中在“改造”,即“既有人造物”的“改造”,猶如在存量的背景之下做適度地增量、改善,然后再框限范圍并創造出一種當下現實環境的二元區塊論——“城市”VS“鄉村”,便鎖定了“城市改造項目”與“鄉村改造項目”,也因此在展陳方面就設計出了“城市改造”與“鄉村改造”兩大板塊、兩大支流,共同“匯流”、“匯聚”在這個展場。
于是,我們的企圖全然展現了,即借由“板塊、展場的劃分”塑造出一種一分為二、二元區塊、“辯證式”的展陳狀態,兩大板塊進行“假”的暫時沖突、“虛擬”的暫時對立,從“城到鄉”或者“鄉到城”的來回游走,從純概念性的思考到實踐的彼此表態,進行一種交叉式論證,以期賦于在設計周期間或者爾后對當下建筑學發展的再一次的思考與沖擊。
所以,邀請來的參展建筑師他們皆是在城市或鄉村語境下進行實踐的建筑師,有的在城市多一點,有的在鄉村多一點,他們依各自對“改造”項目的參與比重、興趣投入的各自挑選了所要的板塊進行展示與對話,因此,這樣的依“板塊、展場的劃分”所形成的對話關系,也就成了“城鄉之辯”,到這邊,我們的展覽目的更加清楚了,就是在“匯流”、“匯聚”之下的“城鄉之辯”。
“城鄉之辯”是辯些什么呢?實際上,“城鄉之辯”即是在城市與鄉村就改造項目的等同性或差異性之間的辯證關系,接著,我們試圖簡單分析出個所以然。
在城市建設的改造項目層面,具體可關注在工業廠房、四合院老宅、歷史建筑與街區、城市舊居等改造項目,它們更多需面對城市“真實性”的問題,周邊環境、鄰里關系、城市肌理、既存條件等,而規模大的項目,不只是設計問題,更多是項目之后生存運營的在設計時擬定的策略,規模小的項目,較為單純的符合項目所需條件即可,只要做到關乎鄰里、既存條件的“新舊”調和即可。參展建筑師中,張華、趙勁松、狄韶華、姜娓娓、陳天澤、關英健、甄明揚、卜驍駿、張繼元、張曙輝、王淼、申江海,選定了“城市改造”板塊,他們以參展作品解答了在城市建設的改造項目中所需面對的問題與突破。
在鄉村建設的改造項目層面,具體可關注在老房、老宅、舊的村鎮街區、老的地理景觀等改造項目,它們更多也需面對鄉村“真實性”的問題,自然景觀、生活優化、環境優化、鄰里關系、既存條件等,在規模大的項目如村鎮整治,更多的是需考慮到杜悠悠眾人之口的滿足于每個人需求的協調方案,解決現實問題高于做好一個設計,規模小的項目,則是回應鄉村的既有資源,以設計的質量以及技術持續進行活化。參展建筑師中,任軍、郭海鞍、韓文強、田恬、王振飛、王成福、王求安、張東光、劉文娟,選定了“鄉村改造”板塊,他們也以參展作品解答了在鄉村建設的改造項目中所需面對的問題與突破。
他們的展覽,我們拭目以待。而展覽是一種持續不停地思辨的運動!
1932年的“現代建筑:國際展覽”思辨出了“國際式”,1988年的“解構主義建筑展覽”扶正了“解構主義”,還有其他在現代建筑史發展中的大大小小的展覽皆思辨出一些新的觀點、新的論述。那么,我們試圖經由這一次展覽也去想清楚一些事兒,一些在“匯流”、“匯聚”之下的“城鄉之辯”的事兒。
回顧
匯流·2019天津國際設計周建筑分展
